![]() 深海是指海里深度超过6000米的地方通常是板块俯冲形成的海沟区域 ![]() “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 ![]() 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搭乘“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从三亚启航 ![]() http://news.cctv.com/2017/01/15/ ... LqqOZUT170115.shtml |
“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三亚。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三亚3月2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邓松 沙晓峰)3月23日上午8点多,历时68天,航行7929海里,“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成功执行113项实验和科研任务,载着中科院深渊科考队60名成员和多项科研成果,顺利返回三亚。 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于2017年1月15日从三亚出发,再赴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B类先导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及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前沿科学问题探索与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科技任务,航行7929海里,于3月23日回到三亚。 “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三亚。 3月23日上午8:30,中国科学院丁仲礼副院长、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利生、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三亚市等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参航单位代表、科考队员家属代表在三亚港码头欢迎科考队凯旋。 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TS-03航次共有成员60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青岛华洋海事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长荣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高岸视野文化传媒公司10家单位,并有下列单位和部门参与了航次的准备和试验装备研制: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中船重工702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西安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上海恒生电讯工程有限公司、中船广州文冲船坞有限公司。 “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三亚。 据介绍,科考队根据“精打七千,实做一万”的思路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和雅浦海沟,针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深渊生物、深渊生态及深海装备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共执行了113项试验与科考任务,取得以下科研成果: 1、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海底地震仪,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了两条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测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数据的国家。这些数据对于开展地球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结构研究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这一工作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测技术领域步入国际先进水平。 2、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3次突破水下滑翔机的世界下潜深度记录(6003米),最大下潜深度达6329米,累计工作时间近88小时,累计航行达到135公里,获得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海科学数据。 3、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5次下潜进入万米深度,并在10886米深处着底,突破万米级长距离微细光纤传输及控制的技术瓶颈,在我国首次实现万米海底的巡航遥控和实时视频影像传输播放。 4、使用原位实验号、万泉号、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对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系列深海装备进行了成功的试验和实际应用。其中包括我国首次获得成功的7千米级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具陶瓷耐压舱结构的高清摄像机,全海深保压气密水体取样器、浮力材、固态锂电池、高清摄像系统、水体微生物原位抽提和固定装置。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原位化学实验和培养装置在10900米海底成功进行了50多个小时的连续运行。科考队使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万泉号着陆器和海底地震仪还在这一深度进行了一系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作业,布放了多个具有精确坐标位置的海底标识。 5.使用自主研发的4型装备,20次进入挑战者深渊大于10800米的海底,最深达到10911米,累计着底作业的时间长达230多小时。这些成功的下潜在世界的最深处附近获得了1200多升水样、120升经过原位化学实验培养的水样、330多个海底大生物样品、近4升海底沉积物样品、12小时高清视频和40小时的标清视频资料。在海底通过对1250升海水的自动过虑富集和固定,获得大量微生物样本。所获得的近2800毫升保压气密水样是国际上首次在万米深度获得的保压气密水样。这些样品和影像资料将有助于科学界对万米海斗深渊的研究。 6.在雅浦海沟7884米深度获取一尾深海狮子鱼样品,这是国际上在雅浦海沟首次发现狮子鱼,也是目前我国在深海获取的鱼类样品的最大深度。采用我国研发的深海摄像机在挑战者深渊8152米深度记录了狮子鱼的活动,这是目前国际上发现的鱼类生存的最大深度。 7.在去年探索一号深渊科考取得7千米级海底沉积物长柱状样品基础上,科考队在8638米和9373米深度分别获取了3.61和2.16米长的海底沉积物柱状样品。这些样品对研究海斗深渊的沉积环境和历史、微生物的活动和分布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也刷新了国际上深海长柱状地质取样的深度记录。 “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三亚。 在长达两个月的海上万米科考过程中,科考队曾连续遭遇恶劣海况的干扰,也多次经历了装备的损失和试验的失败。但大家本着坚定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勇于挑战、敢为人先。上述的这些试验及科考作业不仅说明了万米海斗深渊不再是中国科学家的禁区,也充分表明了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这一世界前沿科学领域进行开创性的科研工作,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7/03/23/031030203.shtml |
万米深渊的海水,有什么特别?又有何用处?科学家对万米深渊的研究,会拓展人们对大海的认知吗?
为什么要下深渊取水?
深渊指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沟区域,全球共有37个深海沟,其中9个分布在西太平洋海域,其中超过万米的有5条。这些海沟占全球海底总面积仅1%的区域,却代表了45%最深海洋区域。
深海中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例如,在这些阳光无法抵达的万米深渊仍有生命存在,是怎样的环境孕育了深海生命体?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怎样进行的?深海热液体系是如何孕育独特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
“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深海的原位水样进行分析,‘保真取样’是第一步。”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杨灿军说,所谓保真取样,就是取回的水样保持一相特性,包括压力也要保持海底的压力水平。
深渊海水有什么用?
据了解,目前取得的近2800毫升的保真水样已经交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海洋学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深渊的原位样品,取上来分析以后就可以了解,有哪些营养成分是生命必需的。”杨灿军介绍说,有科学家认为深海生命和水里的硫化氢、氢气、甲烷、碳酸有关系,无机碳如何转化为有机碳继而产生生命,是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保真水样将为深渊底部化学环境和生命过程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深渊取水“神器”什么样?
搭乘“探索一号”完成深海海水取样的“保压气密取样器” 由杨灿军带领的HOME团队研发完成。
“保压取样器搭载于万泉号和原位实验号着陆器上进行试验与应用,分别在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总共进行了13次深渊底部海水取样。”参与了“探索一号”本次科考航次的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吴世军介绍,除了其中一次采样成功但没有测量样品体积外,其余12次取样共采集到不同深度深海气密保压海水样品3727.5毫升,其中万米气密保压水样2782.5毫升。
深渊取样难度有多大?
记者在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看到了保压气密取样器,由六根圆柱形保压筒组合组成。据介绍,研究团队此次突破了超高压双向密封、样品压力维持与转移处理等深海关键技术,解决了深渊水体采样面临的样品保压困难、气体组分容易散失等难点。
“每个保压筒在下海前,会充入去离子水和海底十分之一压力的氮气,在进出深海、筒外压力时刻变化的过程中,通过保压筒结构、双向密封阀的精心设计,充分保证了筒内所采集样品的原位压力保持不变,也保证了样品的高纯度。”杨灿军说。
浙大研发的保压气密取样器已经能够实验远程遥控,可以根据时间或海底环境变化情况,进行长期实时取样,取样器所配备的电池则能够支持在深渊中进行近五十多次的取样操作,已在美国MARS海底观测网上实现了两个月的序列取样。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深渊气密取样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在86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下,杨灿军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深海水体保真取样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记者 朱涵
(据新华社杭州4月7日新媒体专电)
小黑屋|手机版|辽ICP备12011429号|辽公安备21091102000117|南海研究论坛
GMT+8, 2022-7-7 15:26 , Processed in 0.160813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