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0 16:24 来源:南方plus 张笛扬 王诗堃2022年5月10日1时56分,伴随着山呼海啸的振动,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西沙卫星观测站又一次及时捕捉目标,圆满完成跟踪测量任务。 近十年来,西沙卫星观测站已完成了百余次观测任务。 十年前建站初期 2012年4月17日上午,一艘渔船自琼海市潭门码头缓缓驶出,前往西沙群岛去揭开它那神秘面纱,然而,探索之路总是荆棘遍布,发动机故障致使航程过半的渔船不得不返航。随后,接连两天的狂风暴雨又一次拦住了这艘排水量仅有75吨的小船。就这样,在所有人焦急的等待中,4月21日,小渔船才再次踏上征途,以6-7节的速度在茫茫大海上走走停停,一路波折,历经两天才踏上了这座西沙小岛。 施工、生活、保障、气象,经过方方面面的细致考察,西沙卫星观测站最终选址在这座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的荒芜小岛。没有树就种树,没有土就搬土;没有水没有电,就改造供水系统、增设油机。设备布设、安装调试、道路硬化、蔬菜大棚.....就这样,西沙航天人在这里扎下了根。 2013年8月16日,主控机房内,伴随着“随机差合格”的口令,历时7个多小时的试验取得成功,西沙小岛上的第一套设备初步具备了参试能力,此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其他设备联试联调工作陆续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任务终于圆满完成。 为了顺利推进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全体上岛人员没有周末假日,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没有太阳时在室外忙碌,高温上来后转战室内战场,先后完成了全部设备的天线吊装、分系统测试、联试联调等工作,解决各类设备设施问题40余项,整改基建问题40余项。配电组每天晚上12点关油机睡觉,每天早上6点开机发电,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保障组2名同志每天要负责50多个人的一日三餐……大部分人上岛四五个月,却从没好好看过这个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的小岛。 当时,雷达系统的王波,身体强壮,却抵不住海上的风高浪急,每次坐船对他来说都是一次煎熬。可是一旦登上了小岛,他就立刻恢复了活力,经常身背仪器,冒着冰冷潮湿的海风在信号塔、天线罩上爬上爬下,在他眼中,那是他深深热爱的工作,“就算吃够了晕船的苦,我还是要上岛,那是我逐梦的地方,值得我努力去追寻!”
2 L1 R; s! P: ]6 ^2 j' d: H1 B- v* v)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建站初期,宁先举和王波开展任务讨论 如今已经是站金牌操作手的宁先举,初登岛时还是个青涩的大男孩,一张秀气的脸庞说话也轻声细语的,可是干起活来却从不含蓄,补给船只靠岸时,争着抢着运物资;抗击台风时,几十斤重的沙袋一肩扛,时间长了,浑身也被太阳晒成了“西沙黑”,但宁先举并不在意,还在空闲时间作了许多精巧的手工艺品来装点院子。就这样,西沙航天人把这里建成了家。 2014年,西沙卫星观测站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挑战。 宁先举喊调度口令 笔试、自述、提问,围绕组织指挥、设备原理及组成、任务流程和试验文书总体等内容的“一口清、问不倒”考核如火如荼地展开;不放过任何一个故障苗头,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在“找问题、挑毛病”活动中,先后排除了各类故障隐患20余项;参观见学、调研取经,不断细化任务执行流程、技术状态设置,充分检验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最终,目标发现捕获及时、跟踪定位准确、数据接收无误,西沙卫星观测站圆满完成了首次实战任务。 北斗、嫦娥、天问,再到如今的天舟,十年来,西沙卫星观测站一步一个脚印,从不懈怠,也从未停止。 南方日报记者 张笛扬 王诗堃 统筹:徐勉 张志超 https://www.southcn.com/node_0183de080d/7030b18278.shtml ' \- J) v) C9 B5 R) L; a8 d) _
! {, T: n1 a: _& X+ e+ `! l
6 r" P8 B& L: n& ^: k
& ?$ b2 k% |. h2 F" K1 M
|